设备TPM管理方法的起源和主要组成部分

基于设备密集型企业的特点,在实施经营绩效改善时,应注意抓住两条主线:产品全寿命周期;设备全寿命周期。若单实施精益生产,则容易疏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;若单实施TPM,则容易疏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管理。故应将精益生产与TPM进行有机融合。


TPM的起源


1961年,日本电装株式会社开始实践美国的生产维护模式(productive maintenance,PM),并结合中国“鞍钢宪法”中的“两参一改三结合”等管理思想,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设备维护管理模式。该管理模式于1969年正式起名为“TPM”(全面生产维护,total productivemaintenance),即“全员参与的生产力维护”,并得到日本设备维护协会的提炼和推广,遂风靡全球。


TPM的主要组成部分


TPM主要由“两块基石”、“八大支柱”构成。


“两块基石”即:5S(整理Seiri、整顿Seiton、清扫Seiso、清洁Seiketsu、素养Shitsuke)、小组活动;


“八大支柱”即:①个别改善(又称焦点改善);②自主维护;③计划保养;④教育训练;⑤设备初期管理;⑥质量维护;⑦间接部门的效率化;⑧安全与环保。


TPM的主要目的


通过追求零故障、零事故、零缺陷、零损失,达到生产综合效率最大化。其中,“TPM之父”中岛清一先生认为:零故障是最重要的,因为没有零故障,则很难达成零事故、零缺陷、零损失。


关于设备管理系统,设备TPM管理系统的内容请点击在线咨询!


武汉璞华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:https://www.purvardata.com/

HawkEye设备智能维保平台:https://www.purvardata.com/khwx.html

HawkEye IETM交互手册制作平台:https://www.purvardata.com/wl.html

更多资讯内容!欢迎关注璞华大数据官方微信(purvardata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