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备监控中的“设备”是多样性的
设备监控中的“设备”的多样性不在于设备的物理参数的多样性,而在于设备通信的多样性。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如下几条:
1.设备的接口的多样性:目前主要的设备接口有串口(又分为RS-232C/RS-422/RS-485)、网口(根据上层协议可以再分为TCP/UDP/SNMP协议)、无线接口(无线Socket/蓝牙/红外)、SCSI接口、其他接口(如连接GPIB/GPIO的数据采集板卡)。
2.协议的差异性:除了部分设备支持一些通用协议(如SNMP协议、MODBUS协议)之外,其余的几乎一个厂家的设备采用一套协议,甚至有些同一厂家的设备,一种型号就有一套各自独立协议。
3.设备速度的差异:一些支持块读写的设备,一次支持几兆的数据读取量,而有些传感器,一次只支持1个位的数据读写。
4.设备读取间隔的差异:有些高档并行设备,所支持的读写协议只支持并行读取(如支持SNMP协议的部分设备);有些快速设备,支持毫秒级间隔连读快速读取(如部分串口设备);慢速设备则如某型号空调,要求只能间隔2秒钟以上,才能读取一次。
5.设备机械操作的差异性:一般来说凡是机械控制类的操作,由于操作本身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,所以都可能涉及同步和异步操作。如磁带机的进带和退带操作,当使用同步操作的时候,发出进带或退带命令后,系统将处于等待状态直到操作完成,或操作被确认已失败,才会返回。而异步操作的时候,发出命令即退出,此时程序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,等到机械操作完成时,程序会以其他方式(消息、标志位、回调函数)通知操作的结果。
6.采集模式的差异:设备的采集有轮询类(Poll)和设备主动推送类(Push)。绝大多数的设备都支持轮询类查询。在这种模式下,当设备需要采集数据时,主动向设备发出请求,设备在接收到请求后进行回复,如果采集端没有请求,则设备不会有回复操作;而主动推送类,则是设备根据预设的机制,主动或定时,或触发条件成立时,主动将数据传送给采集端。
7.应用的差异:从应用上来看,可以明显将数据分为“稳定型”、“随机型”两大类。“稳定型”是指有些设备在实际使用中,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正常状态占有主导地位,异常状态只是小概率事件,如地震传感器通常只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才会有效。“随机型”则是在设备要监控的状态中,各状态分布均匀,没有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之说,例如通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转速传感器,则只要不停采集转速值即可。
8.命令的时序特性:一般来说,不带流程特性的设备,命令都不具有时序特性,在这种情况下,监控程序在读取每个设备状态的时候,可以以任意需要的顺序进行随机读取,例如,温湿度计,如果设备分湿度读取和温度读取,则两个命令读取的先后顺序没有要求;还有一些设备,命令以及命令中的一个或多个子集具有严格的时序关系,这时就需要按时序进行处理。
资料来源:《设备监控技术详解》李瑞民
武汉璞华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:https://www.purvardata.com/
HawkEye设备智能维保平台:https://www.purvardata.com/khwx.html
HawkEye IETM交互手册制作平台:https://www.purvardata.com/wl.html